紀念祠

太極紀念祠

楊祿襌 (1799-1872)

楊福魁,字祿禪,祖居永年(廣府),永年縣習武之風,源遠流長。祿禪自 幼喜武術,始學洪拳,耕餘時間,為城內大街糧攤助理,一日偶見有惡霸至街鄰太和堂葯店生事,欺掌櫃外籍,爭執動 武。惡霸來勢凶狠,見掌櫃一舉手,其人已跌至對街。 祿禪目擊驚奇,遂請教于太和堂掌櫃,掌櫃語以所習為綿拳,惟我不足師,我家陳家溝,陳師長興之拳術,海內泰斗,我可介往。 祿禪大喜,于1820年,愛而往學,遂至河南陳家溝,拜陳長興為師, 時方壯年,朝夕苦練,無間寒暑,為能深入堂奧,遂三度至陳家溝學藝。陳師長興,鍳于祿禪執之恭,求進之誠,習藝之勤,不能無動于衷,遂將太極拳之奧妙悉心傳授之,師語之曰“可以歸矣,子之藝,已可無敵于當世”,遂辭歸。在故郷開館授徒,後經永年邑中望族武汝清(清道光進士,刑部四川員外郎)舉薦,至京師授拳,果應“楊無敵”之号,成為楊式太極拳之鼻祖。清光緖大學士翁同和贊曰:“進退神速,虛實莫測,身如猿猱,手如運球,尤太極之渾元一體”,親書對聯捐贈,“手捧太極震寰宇,胸懷絕技壓群英”。清廷親貴、王公、多從受業,傾動一時。

楊祿禪生有三子,長子楊(鳳侯),早殤。次子楊鈺(班候),性剛而燥,好與人鬥,技藝最精。數折強手,隨父居京授拳,名震京師。三子,楊(健侯)。

楊健候 (1839-1917)

楊健侯,其拳術剛柔並濟,實臻化境,發勁尤妙,刀、劍、杆亦靡不精,與乃兄各擅勝場,性溫和,不輕與人較,從游尤眾。健侯有三子,長子兆熊,字少侯。次子兆元,早殤。三子兆清,字澄甫,即世所推崇之永年拳宗楊老師也。

楊澄甫 (1883-1936)

楊澄甫幼年尚得親授教于其父健侯,弱冠鑽研益勤,終歲苦練,功夫日深,頓徹妙悟時,蓋承祖若父之學,加以聰明才智,精神毅力,發揚光大,遂成一代拳宗也。澄甫魁梧奇偉,而溫良頓厚,不改父風,其拳外柔似綿,內堅似鋼,綿裏藏針,引人發人,皆有獨到功夫,譽滿南北。

傅鍾文先師 (1903-1994)    

傅鍾文常從澄甫公游,素承器重,從游嶺南時,每有比武鍾文當之鍾文從澄甫公多年,尊師重道,刻苦錘煉,精心磨礪,得師真傳,堪稱太極拳之正宗。在滬創辦拳社,義務授拳70餘年,成就甚眾。其子聲遠,自幼隨父習拳,深得真傳。習拳60餘年,時今古稀之年,不遺餘力,傳正宗楊式太極拳于海內外,成績斐然。聲遠之子清泉(本會會長),拳架純正,動作規範,自然輕靈,有“太極少帥”之美譽。秉承祖業,海內外南北授拳,從者甚衆。傅氏三代精心傳授楊公澄甫之太極拳術,規矩準繩,絲毫不爽。

《傅鍾文陵園》

楊式太極拳,在世上已廣經流傳。可以追溯到楊式太極拳的起源,完全地窺探它的全面情況,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。早在清朝時,自楊祿禪學藝于河南陳家溝開始,以後又傳授給他的兒子班候、健候以及孫少候、澄甫等人。對於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武術,作出了傑出的貢獻,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他們所繼承和發揚太極拳術中的真誠、偉大的氣質,至今仍然呈現出燦爛的光輝,使太極拳發展成為我國人民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。永年楊家的軼事和趣聞廣泛地在祖國大地上流傳著,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。

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,結構嚴謹,身法中正,動作和順,剛柔內含,輕鬆自然,輕靈沈著兼而有之。姿勢開展,平正樸實,練法簡易,由松入柔,積柔成剛,剛柔相濟。正如楊澄甫所說:“太極拳是柔中寓剛,棉裏藏針的藝術” 。